热点快讯

六组关键词看2025年经济政策脉络和改革主线

栏目:热点快讯 日期: 作者:seo998 阅读:9

1月3日电 2025年是“十四五”规划收官之年,也是谋划“十五五”规划之年,还是将全面深化改革推向纵深的关键之年。这一年,将如何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,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?记者从中央相关会议部署中找出六组关键词,力图勾勒出2025年经济政策脉络和改革主线。

“稳”与“进”

处处都有一个“稳”字,但“进”是大方向

23次、24次,这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2025年工作时“稳”与“进”出现的频次。坚持稳中求进、以进促稳,“稳”将成为贯穿全年政策调控的主线,“进”则传递出更为积极的政策信号。

“稳”的基调更加强化——今年从工作总基调到政策目标,处处都有一个“稳”字。

尤其是会议罕见提及2025年经济发展目标,“要保持经济稳定增长,保持就业、物价总体稳定,保持国际收支基本平衡,促进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”,同时提出要“着力实现增长稳、就业稳和物价合理回升的优化组合”,种种措辞释放出稳增长、稳就业、稳物价的明确信息。

稳外贸、稳外资;持续用力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;稳妥处置地方中小金融机构风险;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……围绕今年重点工作部署,“稳”成为关键词。

近期国家发展改革委、财政部、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多部委密集部署2025年重点工作,围绕加力扩围“两新”政策、加力支持“两重”建设、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等方面,更多具有针对性的增量政策将推出。

“进”的要求更加凸显——以进促稳,进是大方向,意味着对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态度更加积极,在转方式、调结构、提质量、增效益上更加进取。

今年宏观政策强调更加积极有为,财政政策定调从“积极”到“更加积极”,货币政策从“稳健”改为“适度宽松”,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将进一步加大,更多务实举措有望出台。

与去年相比,2025年经济工作的总方针多了“系统集成、协同配合”,这充分体现了中央对于进一步做好政策协同的重视。今年经济工作将进一步打好政策“组合拳”,加强财政、货币、就业、产业、区域、贸易、监管等政策和改革开放举措的协调配合,从而更好凝聚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合力,高质量完成“十四五”规划目标任务。

从部委和地方对今年工作的部署来看,政策瞄准深挖消费、投资、外贸新增长点,加快发展新业态、新模式、新技术。多地强调把提质增效作为重点方向,推动高质量发展迈上新的更高台阶。

“更加积极”与“适度宽松”

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进一步加强协同,发挥出“1+1>2”的政策效应

展望2025年的宏观经济环境,国际局势云谲波诡,全球市场更趋动荡;国内经济运行面临挑战,总体需求不足、经营主体遇困、风险隐患犹存等困难不容忽视。

面对这些“逆流”与“暗涌”,2025年的宏观经济政策如何护航实体经济行稳致远?

在经济“热”时采取收缩性政策,在经济“冷”时采取宽松的政策,逆周期调节以助力经济目标任务的实现。在中央定调下,今年,我国将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,打好政策“组合拳”,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。

以“更加积极”和“适度宽松”的组合,取代“积极”和“稳健”的组合。在市场人士眼中,这是我国近年来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最积极有力的定调。其中,货币政策十余年来首度调整为“适度宽松”,流动性基调则从“合理充裕”变为“充裕”。

无论从两大宏观政策有望推出的务实举措看,还是从二者加强协调配合、提升整体政策效能看,预计2025年的宏观政策总体实施力度更大、工具更丰富、针对性有效性更强,从而更好缓解内外部压力,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增长。

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将首先体现在政策力度上——提高财政赤字率,增加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,加大财政支出强度,确保对经济增长形成强有力拉动。政策发力点将精准指向:优化财政支出结构、兜牢基层“三保”底线、推进财税体制改革等。

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也将保持有力度的政策支持——适时降准降息,保持流动性充裕,加大对重点战略、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,推动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,支持扩消费和促投资。市场专家判断,年内更大力度的降准降息值得期待。

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进一步加强协同、发挥出“1+1>2”的政策效应,也将成为今年重要的政策看点。货币政策将为政府债券发行等营造适宜的流动性环境,通过国债买卖、买断式逆回购等工具,助力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好体现实效,共同支持稳增长与调结构。

“稳楼市”与“稳股市”

持续用力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,深化资本市场投融资综合改革

2025年,楼市股市仍是各方关注的重点。去年底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、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要求掷地有声——“稳住楼市股市”。这释放出呵护资本市场平稳健康发展、助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的强信号。

去年9月,我国实施了一揽子增量政策,紧扣稳住楼市股市这两个关键环节,推出了两项支持资本市场的货币政策工具、五项房地产金融新政策等。随着政策落地显效,市场预期明显改善,整体呈现向好势头。

当前,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,继续稳住楼市股市,对于防范化解潜在风险、推动经济企稳回升、进一步推动高质量发展等意义重大。

具体到楼市,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,持续用力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。对此,中央财办有关负责人表示,需要着重把握好三个方面:释放需求、改善供给、推动转型。

比如,在需求侧,大力实施城市更新,加力实施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,因城施策调减限制性措施;在供给侧,盘活闲置存量土地,收购存量商品房,多措并举盘活商办用房;聚焦于转型,完善住房供应体系,健全住房、土地、金融、财税等基础性制度。

随着稳楼市措施全面落地、持续发力,市场有望进一步回稳,行业会有所回暖,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将持续构建。住房城乡建设部等多部门都将“推动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”列为今年施策重点,相关政策将聚焦在优化和完善住房供应体系、大力推进商品住房销售制度改革、完善房地产全过程监管等方面发力。

以改革促发展,资本市场顶层设计持续完善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,深化资本市场投融资综合改革,打通中长期资金入市卡点堵点。未来,随着投资者结构优化、直接融资机制完善,资本市场的效率与吸引力有望进一步提升。稳住股市还意味着提升上市公司质量,帮助投资者实现资产保值增值,助力居民资产负债表修复,进而推动消费复苏向好。

中国证监会在传达学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时表示,坚决落实“稳住楼市股市”重要要求。加快落实增量政策,持续用好稳市货币政策工具,加强和改善市场预期管理,着力稳资金、稳杠杆、稳预期,切实维护资本市场稳定。

“提振消费”与“提高投资效益”

增强消费能力,提升消费意愿,投资要聚焦“补短板、增后劲”

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的2025年重点任务中,排在首位的就是要“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”。与2024年相比,“着力扩大国内需求”拓展为“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”,措辞变化足见其重要性。

一头连着经济发展,一头连着社会民生,消费和投资组成的内需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。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来说,扩大内需不是权宜之计,而是战略之举。我国有包括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在内的14亿人口所形成的超大规模内需市场,是全球最大最有潜力的消费市场,投资需求潜力巨大,完全有能力有条件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。

“大力提振消费、提高投资效益,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”,体现的正是对总供给和总需求的高效统筹,是对经济规律的深刻运用,最终的目的都是畅通经济循环。

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,提振消费是重中之重。“推动中低收入群体增收减负”“适当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”“加力扩围实施‘两新’政策”“积极发展首发经济、冰雪经济、银发经济”……围绕大力提振消费,2025年将有系列部署。

用中央财办有关负责人的话来说:一方面,要在增强消费能力、提升消费意愿上下功夫。另一方面,要在适应消费结构变化、增强供需适配性上做文章。

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,投资空间依然很大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“提高投资效益”,蕴含多方面工作要求。其中最关键的是,把握好投资方向,将投资目标聚焦在“补短板、增后劲”上。比如,更大力度支持“两重”项目;加快推动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,深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和危旧房改造;加快补齐教育、医疗、养老等领域短板;加大科技创新、产业升级、绿色转型等领域投资。

投资,短期是需求,中长期是供给。提升投资效益有助于更好扩内需、惠民生。

可以预见,此轮扩大内需在力度上会更强、在范围上会扩大。这些政策举措既立足当下,又着眼长远。

在接下来的经济工作中,要加快消除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的不平衡,切实打通经济循环中的堵点卡点,使国内需求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和稳定锚,以中国稳定增长为世界经济注入新动能。

“科技创新”与“产业创新”

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,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

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2025年工作任务时仍将“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”置于重要位置,并且强调“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”,彰显了对于加快科技创新和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紧迫感和决心。

近年来,中央对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,各方面政策力度加大、政策落地加速。自2021年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将科技政策作为七大政策取向之一,而后科技政策成为政策“组合拳”中必不可少的一项。

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,关键要把准两个方向:一是要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。通过健全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,积极壮大耐心资本,通过以股权投资为主、“股贷债保”联动的方式,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创业投资,梯度培育创新型企业,大力支持发展更多独角兽企业和瞪羚企业;二是要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。相关政策将会支持健全新型举国体制,推动重点领域技术创新,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发展,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。

“人工智能+”、未来产业将成为今年产业发展热词。此前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曾发文明确,未来产业聚焦元宇宙、脑机接口、量子信息、人形机器人、生成式人工智能、生物制造、未来显示、未来网络、新型储能等9大领域。

工业和信息化部、国务院国资委等多部委已瞄准未来产业进行政策部署。比如今年要开展未来产业创新任务“揭榜挂帅”,制定出台生物制造、量子产业、具身智能、原子级制造等领域的创新发展政策;加强前瞻性、引领性产业布局,积极培育启航企业,抢占未来产业发展的制高点。

值得注意的是,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及整治“内卷式”竞争,且放在“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,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”这部分提及,很有深意。

随着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和发展,多个产业表现亮眼,但与此同时,也有个别新兴产业存在重复布局和“内卷式”竞争。这不仅降低了资源利用和配置效率,而且透支未来发展空间,阻碍行业健康发展。中央财办有关负责人表示,要更多运用改革办法和经济手段,加强环保、能耗、技术等高标准引领,加大行业兼并重组力度,鼓励“向上竞争”、遏制“逐底竞争”。

“深化改革”与“高水平开放”

以改革激发活力、释放治理效能,而每一轮的改革总是伴随着新一轮的开放

展望2025年,中国经济将驶入改革新航段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:“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,推动标志性改革举措落地见效”。

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,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。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、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韩文秀表示,必须统筹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关系,形成既“放得活”又“管得住”的经济秩序。

挺进改革“深水区”,力度非常大,中央将推出一揽子实招硬招。

“制定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指引”,从制度层面坚持立破并举,破除地方保护主义、市场分割的弊端;“统筹推进财税体制改革,增加地方自主财力”,破解地方财权事权不匹配;“出台民营经济促进法”“开展规范涉企执法专项行动”,回应稳住市场信心的关切;“深化资本市场投融资综合改革,打通中长期资金入市卡点堵点”,畅通金融循环,让源头活水更充沛。

以改革激发活力、释放治理效能,实现稳中求进、以进促稳。

改革不停顿,开放不止步。每一轮的改革总是伴随着新一轮的开放,而更深层次的开放总是推动着改革进一步迈向纵深。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,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,这是现实的要求,也是历史的必然。

“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”是今年经济工作部署的重点任务之一。其中,“五个扩大”既有总体表态,又有具体举措,展现出坚定的开放决心。比如,在稳外贸方面,要以新动能拓展贸易增量新空间,积极发展服务贸易、绿色贸易、数字贸易。在稳外资方面,稳步推进服务业开放,扩大电信、医疗、教育等领域开放试点,未来投资环境会更趋稳定。

中国今天的开放,不是权宜之计,而是面向世界、面向未来、促进共同发展的长远考量。当前外部环境不稳定、不确定和难预料因素增多,“有序扩大自主开放和单边开放”意味着我国在开放策略上更加强调积极主动。

改革和开放相互促进,改革必然要求开放,开放也必然要求改革。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,是根据我国改革发展客观需要作出的自主选择,也是把握发展规律、顺应时代潮流的必然之举。坚持以开放促改革、促发展、促创新,才能更好地把握机遇、应对挑战,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、赢得优势、赢得未来,更有力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。

编辑:王菁

关键词:

相关资讯

最新评论

我要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