董明珠的“间谍论”与“怼小米”:舆论风暴与心理迷雾
来源:黑企鹅
71岁的董明珠,格力电器的“铁娘子”,最近又掀起舆论风暴。
4月22日,格力2025年股东大会,董明珠连任董事长,开启第五个三年任期。 对了,还是超100%的得票率。
志得意满就容易多说话。董大姐顺便抛出两颗“重磅炸弹”:一是“不用海归派,防间谍”,二是拿小米SU7事故开炮,称“小米汽车烧死人,格力‘大1路’十几年无火灾,这就是实力”。
我估计,格力的公关在台下要急死了。
作为一个有核心影响力的明星企业家,说这么不着边的话,舆论哗然。又在公开场合踩同行竞对,引火上身。
只能说,董大姐是越活越通透了。
最近在看武志红的心理书《深度关系》,对书中提到的全能自恋心理框架深有戚戚,还做了一张四象限图表当工具。
今天就来扒一扒这两件事背后的心理逻辑:从“间谍论”的封闭偏执,到“怼小米”的全能暴怒,董大姐到底是什么心态?
言论一:“不用海归派,防间谍”
在股东大会上,董明珠明确表示,格力“绝不用海归派”,理由是“海归可能有间谍,背景难以辨别”。她强调,格力1.5万研发人员全靠国内高校培养,技术自立自强,专利数量领先。
网友调侃:“董大姐这是把海归当‘007’,格力要搞‘闭关锁国’了?”
格力近年来在新能源、AI领域落后于美的、海尔,市场份额承压。董明珠却多次强调“本土研发优于外来技术”,此次“间谍论”进一步强化了她的“本土保护主义”。
武志红说,全能自恋者认为自己无所不能,外界必须围着自己转,稍有挑战就可能触发迫害妄想。“间谍论”表面是安全考量,实则是全能自恋的封闭心理作祟。
将海归派泛化为“潜在威胁”,本质是对“外来者”的系统性排斥。海归的国际化视野、多元思维,可能动摇一手打造的“纯本土生态”。在她心里,格力是她的“作品”,只有她培养的团队才“忠诚可靠”。
前不久,将“格力专卖店”更名为个人IP主导的“董明珠健康家”,也是这一心理的折射。
这种强势,根植于她早年的生存焦虑:30岁丧夫、独自打拼的经历,让她把“掌控一切”当作安全感的来源。
年轻时,这股自恋是动力,推着她硬刚国美、改革渠道;可到71岁还在“连任”,还喊出“思想年轻化”“90岁还能干就干”。
这背后,是全能自恋对权力的极致执着,跟时间较劲,怕退场等于“自我否定”。
武志红在《深度关系》里提到,全能自恋者到晚年容易滑向全能无助与迫害妄想,因为衰老和外界的变化会放大内心深处的无力感。
所以,经常可以看到人老了容易疑神疑鬼,觉得别人会害他。只能靠排斥“不可控变量”(如海归)来维护控制感。
可这恰恰是格力的软肋:新能源赛道需要全球视野,她却选择“闭关”,让格力在创新路上越走越窄。
言论二:“怼小米汽车,吹格力实力”
董明珠和雷军的恩怨由来以久,当年10个亿的打赌也不知道最后兑现了没有。
在股东大会上,董大姐直指小米SU7事故:“小米汽车烧死人你们看到了吧?格力在北京‘大1路’跑了十几年,从没有火灾事故,这就是实力,这就是技术!”
我看了视频,不是调侃,是很认真地坐在主席台上强调。
她提到的“小米事故”,指2024年3月29日安徽高速上的一起SU7车祸,三人死亡,车辆起火,引发智能驾驶安全争议。
搜索显示,北京大1路自2017年10月起才逐步采用格力钛新能源纯电动公交车。
首先,不到十年。其次,一个跑30公里/小时的公交车,和跑高速的电车,环境变量不同,有什么可比之处?更别提销量概率了。这纯属借机“拉踩”。
这种“拉踩”更像是一种心理补偿:当内心不安时,贬低对手是她维护“全能”形象的惯用招数。
武志红指出,全能自恋者最怕权威被挑战,一旦有人动摇他们的“完美形象”,就会爆发全能暴怒,用攻击来维护自尊。“怼小米”,正是这种心理的放大镜。
董明珠是传奇,也是矛盾体。从“间谍论”到“怼小米”,全能自恋让她站在“核心技术神坛”上,却也让她困在“偏执孤岛”里。
1954年的人,董明珠的传奇人生,堪称全能自恋的教科书:30岁丧夫,单亲妈妈南下打拼,从基层销售逆袭成格力掌舵人。
这条路走得有多硬核,内心就得有多“神”。
她的管理哲学形成于2000年代中国制造业的“狼性文化”,强调忠诚、集权、个人英雄主义。
可2025年的今天,Z世代员工要自由,资本市场要效率,AI、新能源要开放。她的“全能自恋”就像一座孤岛,越来越不合时宜。
武志红在书中最后给出的解决之道:真正的成长,是放下“全能”的幻觉,接受自己的有限。
这句话,也送给终将面对衰老的每一个人。
最新评论